十大网赌信誉网站

Research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enter
Release time: 2018-12-11 brows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enter (AMC), as one of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s of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ave undertaken a series of research projects at stat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 and established many comprehensive bases and platforms feat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joint efforts with various businesses.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 R & D facilities like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enter, AMC has been pursuing such major research fields as Tribology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odern integrat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Precision and non-traditional machining technology, Reversing engineering and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Compute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s well as Intelligent CAD/CAM. There are 41 research faculty members, 15 of which are professors, 14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12 lecturers, including 36 doctors, 8 doctoral degree supervisor and 24 master’s degree supervisors.

AMC has been planning it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its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superior location so as to form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carried out scores of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6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Projects, 10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Projects for the Youth, 6 Jiangsu Natural Science Fund Projec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other projects either entrusted by Wux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r large enterprises. In addition, AMC has also accomplished much in term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ts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oduction, helping lots of businesses with their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yielding a batch of leading research findings of wide applicability in China. Currently, AMC is gathering its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with its strength and advantage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Super-precision leveling of hard and crisp materials, Tribology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igit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Non-traditional machin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教师简介

姓 名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张婕 教授/博导 1.微纳工程材料、器件、工艺及应用

赵军华 教授/博导 1.微纳复合结构界面强度及失效行为的多尺度研究;2.复杂结构三维断裂、疲劳和寿命预测

刘禹 教授/博导 1.精密机电一体化与装备自动化;2.微器件增材制造与柔性传感器;3.软材料、表面工程与微纳米技术。

赵永武 教授/博导 1.先进表面处理技术2.特种精密加工技术;3.轻化工材料和技术;4.材料磨损原理及耐磨性

吉卫喜 教授/博导 1、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与系统2、现代集成制造技术3、现代制造工程管理

武美萍 教授/博导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2.复杂装备智能化制造领域

俞经虎 教授/博导 1.仿生机器人设计和优化设计

田常录 教授/硕导 1.材料断裂、疲劳、结构失效分析;2.计算力学及工程应用;3.机械结构设计和优化.

李庆忠 教授/硕导 1.摩擦学及表面工程;2.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3.润滑油添加剂复配技术。

袁根福 教授/硕导 1.激光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2.材料表面强化技术

曹毅 教授/硕导 1.机器人动力学及智能控制

何雪明 教授/硕导 1.机械CAD/CAM2.间歇分度凸轮机构3.逆向工程

吕彦明 教授/硕导 1.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2.模具CAD 3.特种工艺技术。

章军 教授/硕导 1.机器人2.流体传动与控制3.柔顺机构

董淑宏 副教授/硕导1.碳纳米管增强纳晶基体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纪小刚 副教授/硕导1.逆向工程技术;2.计算机辅助设计;3.快速原形技术;

颉芳霞 副教授/硕导1.金属激光快速成形2.高性能轻金属材料近净成形

刘利国 副教授/硕导1.摩擦学2.表面工程3.液压传动

倪自丰 副教授/硕导1.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2.先进表面防腐技术

钱善华 副教授/硕导1.仿生机械设计及振动测试2.摩擦学及界面工程3.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

闫俊霞 副教授/硕导1.机械动力学2.振动理论与应用3.动态优化设计

于培师 副教授/硕导1.柔性传感与智能多孔材料的设计2.非常规服役环境下材料力学行为3.机械结构的疲劳、断裂与损伤容限设计

张超锋 副教授/硕导1.结构大塑性非线性分析2.多功能结构轻量化设计3.多物理场结构设计

程峰 副教授 1.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2.旋转机械动力学;3.智能制造技术

侯晓雅 副教授 1.微纳功能性材料2.传感器材料合成

刘新佳 副教授 1.机械设计与制造

任志俊 副教授 1.化学热处理自动控制及优化控制2.制动摩擦材料3.材料成型技术

周建华 副教授 1.制造装备设计2.材料加工技术

卞达 讲师 1.涂层技术与纳米摩擦学

曹澍 讲师 1.粉末成型3D打印工艺2.微滴喷射成型制造

陈彦秋 讲师 1.精密控制2.增材制造

刘汝盟 讲师 1.微纳系统动力学2.机械振动分析

彭威 讲师 1.数字化制造2.有限元技术应用及开发

钱陈豪 讲师 1.材料加工工程;2.塑性成形工艺

孙琎 讲师 1.复合材料力学

孙明 讲师 1.机械设计与制造

王全龙 讲师 1.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2.微纳制造工艺

王震宇 讲师 1.纳米复合材料2.微器件增材制造与柔性传感器

徐杰 讲师 1.机械加工工艺与切削刀具技术;2.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

张朝阳 讲师 1.低碳制造2.智能制造系统

成果展示

微纳功能材料、增材制造及柔性电子研发

微纳工程是材料科学、电子信息、增材制造工艺及智能制造装备等多个学科参与开发的兴欣科研领域。通过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实现跨学科基础及应用科学的深入研究:1)开发微纳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系统以满足多种功能、多层套印、多种智能制造工艺的需求,并提高材料的功能性及工艺稳定性;2)设计制备先进光电及传感器件,通过微纳结构设计、功能性材料匹配、制造工艺过程等多方面创新和优化得到高性能、柔性、大面积分布的高性能器件;3)结合材料流变学、流体动力学,材料界面科学来优化微纳制造工艺,提高增材制造及套印精度;4)为微纳增材制造需求开发智能制造设备和检测技术。研发的功能性微纳材料,智能制造工艺,先进柔性电子电路,光电器件,传感器将直接服务于可穿戴电子,家庭护理,智能包装,物联网等领域。团队迄今已发表高质量SCI论文80余篇(Adv. Mat., JACS, JMCA, etc.),专著一本,专著章节4篇,国际授权发明专利20余个,主持并参与国际柔性电子行业标准及路线图制定若干(IEEE,IPC,iNEMI)。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宏-微观力学性能研究

一、面向国家重大装备的需求,对复杂载荷工况下的结构关键部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裂纹进行精确应力应变场分析,发展新的断裂准则;对结构关键部件的裂纹萌生、扩展进行模拟预测分析,建立结构的强度评估和寿命预测的虚拟试验分析平台。二、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与分子动力学耦合的多尺度方法研究先进材料与结构尺寸依赖的机械-物理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防某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寿命预测及多家跨国公司的产品设计等领域。团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SCI他引600余次;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3项,省部级人才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基金项目。

图1材料裂纹、缺陷实验及理论研究 图2纳米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研究

硬脆材料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研究

化学机械抛光(CMP)是硬脆材料实现全局和局部平坦化的最佳方法,针对传统的化学机械抛光存在抛光液利用率低、对晶片表面产生表层、亚表层损伤等问题,研究超声精细雾化供液技术,通过特殊供液装置导入到抛光界面上进行抛光,形成光滑无损伤纳米级表面。项目组研究内容涉及IC芯片单分子层材料去除模型与机理研究、超声雾液CMP系统研制抛光液研制、抛光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超声雾液CMP的材料去除机理的研究。研究方向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和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支持,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

离散型智能车间与智慧工厂平台DFS

面向离散、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方面研究,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数字化智能工厂系统平台DFS,对传统离散型、特种装备及零部件非标生产体系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与流程再造,与多个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开发的智慧工厂应用平台,实现PDM/CAPP/ERP/MES/DNC/QMS全面集成。

近年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主编、编著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重点精品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18项,获得8项软件著作权。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青年基金3项,省部级人才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基金项目。科研成果已在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应用示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

功能器件一体化制造工艺与装备应用开发

精密智能系统工程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精密机电一体化、器件增材制造和复合材料微纳米制造技术研究,为智能传感网络在健康监测、电子皮肤、交通、能源等领域应用建立坚实的硬件基础与工艺规范。团队在工程类SCI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Transaction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发表论文60余篇,英文书籍章节3篇,国内外专利申请60余项。团队已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含重点研发课题)与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完成精密机械装备与器件原型8项,正在为国内多个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积极采用。典型成果包括: 1).高性能数控三维成形平台,精度高,控制器内嵌边缘优化算法,制造出具有高性能的减振材料;2).液面自组装与近场打印技术实现了大面积、低成本、高分辨率的柔性纳米结构薄膜制备;3).研制出大尺度可拉伸(>500%的拉伸量)应力传感器及高性能热敏柔性传感器;4).无溶剂金属导路直接沉积方法,完成常温下的高导电线路高速制备。

汽轮机叶片模具专用CAD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汽轮机叶片模具专用CAD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获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在建立专家库的基础上,实现了专家知识驱动的汽轮机叶片模具设计全过程分设计工序的自动化、参数化、智能化。该成果的应用使整体设计效率提高了5-6倍,使新产品工艺设计能力由原来50个/年提升至300个/年以上,实现了整个锻造工艺设计过程数据无缝连接,减少了转化误差,提高了模具的设计质量,减少了模具的返工率,提高了工艺设计稳定性,综合设计效率大幅提升,加快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关键零部件研发过程,提升了产业化制造能力。三年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1800万。

汽轮机叶片模具CAD系统

自动修型

Baidu
sogou